饶毅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盘点我国脑科学领域的校长们
6月25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举行干部宣布会议,会上宣布饶毅同志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北京科技报/摄]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年,饶毅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
《论语·子张》里有一句大家非常熟知的话:学而优则仕。
我国的脑科学家里,也有很多人兼具领导才能。不仅在科研上成绩斐然,而且为所在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倾注心血。
Brainnews为大家简单盘点这些优秀的脑科学领域的校长们。
吴朝晖,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10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在复杂服务计算和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等代表性方向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学术贡献
在服务计算方面,提出了复杂服务计算理论模型与方法,主持研制了复杂服务计算支撑平台,产生了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方面,提出了混合智能体系结构及脑在回路的信息处理模型;发明了多种脑机间智能交互、融合增强的技术方法,主持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等原型系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国际专利2项。
骆清铭,男,博士,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红外技术专业。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
1)面向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药物研发的光学分子成像研究
2)认知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的光电成像研究。
学术贡献
2011年,他受聘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活体蛋白质功能的光学分子成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骆清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20余项,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10余部,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10余次,担任香山科学会议执行主席3次。他主持完成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图谱”成果2010年12月发表于Science。与他人合作,还在Nature Cell Biology, PNAS,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陈晓春,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福建省平潭县人,中共党员,1984年8月参加工作,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11月起担任福建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老年神经疾病的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
学术贡献
主持完成的8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老年神经病学组组长;福建省医学会副会长、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董奇,男,汉族,1961年9月出生,重庆市人,198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审计工作。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评价、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质量监测与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学术贡献
为国家攀登计划“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总负责人,承担其它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现为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的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心理学科组组长,第九届国家督学(曾任第七届、八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出版专著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
05 南昌大学副校长 李葆明
李葆明,男,196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部党委书记、主任。
研究领域
1)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2)儿童多动症的神经机制。
学术贡献
迄今,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uron、 PNAS、Biological Psychiatry、 Cerebral Cortex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5篇。著作:《心智家园:神经与脑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大脑如何记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07年)。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负责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973项目课题(3项),863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1项、B类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中国-加拿大健康研究合作项目(1项)。
高天明,博士,1960年10月生,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粤百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Neurosci Bull副主编。
研究领域
1)脑损伤与修复机制及其应用研究;2)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分子机制研究;3)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4)脑损伤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5)神经可塑性与精神疾病
学术贡献
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钙缺乏”是脑卒中神经元死亡的新机制,修正了传统的钙超载学说;并从“细胞内补钙”的新视角,发现了治疗时间窗长的神经保护新靶点。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胶质细胞ATP释放减少,并且ATP具有快速的抗抑郁作用,为抗抑郁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等基金课题,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医学研究领域顶尖期刊Nat Med(IF:29.9)、神经科学领域顶尖期刊Nat Neurosci(IF:17.8)和Neuron(2篇,IF:14.0)、精神病学领域顶尖期刊Biol Psychiat(IF:11.4)、综合权威期刊PNAS(IF:9.7)等SCI刊物上,被他引1600余次。国际权威专家在Nature和Neuron上各发表了3页专门评述高度评价其研究工作;在F1000以“新发现、新药靶”为题高度评价其研究工作;在综述中评价道“开辟了BK通道研究的全新领域”。2篇论文被Nat Rev Neurosci(IF:28.9)以亮点文章予以推荐,1篇论文被评为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并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
罗建红,男,1958年10月出生,重庆涪陵人。农工民主党。1976年5月参加工作,原浙江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委会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
1)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2)突触功能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学术贡献
罗建红教授实验室长期从事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亚型NMDAR异质性、膜转运及突触功能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并探索其与学习记忆、神经元保护等生理病理意义。近年来主要采取自闭症小鼠模型研究社会行为缺陷的环路、细胞及分子机制,探索新的干预手段和药物靶点。实验室建立了从分子、细胞、脑片、整体动物及行为等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包括清醒动物在体多脑区多导电生理记录分析技术,探索社会和情绪情感行为的多脑区多环路互作的动力学机制及其调控。
审校:Simon
资料来源:各大学官网、百度百科等;小编能力有限,希望大家留言纠正补充。
前 文 阅 读